【第二届最美农技员】情系三农梦 初心如磐石
2020-11-25 16:05:37 | 中国农技总站
有一种信念叫不忘初心,有一种情怀叫“情系三农”,有一种精神叫无私奉献,有一种责任叫使命担当。
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出身的农家娃,十年寒窗苦读,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28个春秋坚守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最好的青春年华回报给养育他的这片热土,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无悔而壮丽的人生篇章。
陶跃顺,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平度市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连续多年获市政府嘉奖,并记三等功3次,荣获平度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及青岛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0余次;获评青岛市第六批优秀乡山东省镇农业技术人员、第七届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最美基层农技员称号。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获得青岛市新技术推广和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多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 10 篇,发表论著《盆栽葡萄与标准化生产》一书;他主持申报的仁兆蒜薹、仁兆圆葱分别于2010年、2011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定;获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产品16个;“仁兆大蒜”、“沽河牌”蔬菜分别获青岛名特优农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二十八年,他全心奉献,心系三农,把根深深扎进热爱的土地
从青葱到不惑,转瞬二十八个年头。他由一个阳刚帅气的小伙儿变成了稳重、憨厚、睿智的农业专家。“有事儿找老陶”、“不明白问老陶”,“老陶”——成了同事和乡亲们眼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全科医师”。
陶跃顺1992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蔬菜之乡”仁兆农技站工作,一干就是22年。参加工作后,他为了掌握农技推广第一手资料,一个人带着干粮,冒着烈日,骑着一辆大28自行车,跑遍了乡镇的所有村庄,还骑车到邻镇、邻市学习蔬菜栽培技术,然后把所学专业知识和农户的种植经验有机结合,再面对面、手把手把技术传授给菜农。在他的带动和推广下,一个默默无闻的蔬菜生产小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胶东蔬菜生产重镇。每个村庄的蔬菜面积是多少,有什么品种,产量多少,地头批发价多少,蔬菜得了什么病,怎么治,他一口就能说出来,当时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一口清”。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陶跃顺很快便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几十年的传统种植习惯,百姓累还不赚钱,怎样让父老乡亲致富,怎么改变观念?”陶跃顺一直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掌握市场定价权、增加农民收入、畅通销售渠道的重要因素,如何让菜农认可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为此,陶跃顺没少费心思,在工作中他主动与种植大户、基地、园区、农业企业对接,建立样板田、示范点,通过现场观摩、田间培训等形式拉近与百姓的距离,集成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蔬菜绿色防控、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等一批新技术,让农民朋友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他在对蒜薹收购客商回访中了解到,当地蒜薹收获时传统的捆绑习惯(俗称系梢)易导致蒜薹加工费工费时费力增加成本,同时损坏薹帽不易储存,客商对此有意见,严重影响大蒜产业发展。2012年,在陶跃顺的倡导下,全市10万亩蒜农开始打破传统习惯,蒜薹由系梢变捆把,仅此一项习惯改变,使蒜薹的收购价格每斤至少增加了2毛钱收入,每年增加社会效益达2000多万元。
因工作表现优异,2013年陶跃顺被调到市农业局工作,参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改革试点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难点工作,工作启动以来,他积极参与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试点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期间,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00多家;完成1445个村的土地确权颁证;规划建设了50万亩高标准农田;办理了青岛市第一张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为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实现破冰;组织实施了青岛市首家省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在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绩效评价会议上获得了前五的好成绩,同时吸引全国10余个示范区前来平度参观学习。
在承担全市园区建设和蔬菜技术推广工作中,他积极探索“田园场”建设机制创新,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32个,建设总面积99475亩,完成上级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培育发展青岛市重点园区18个,市级重点园区10个,建立专家工作站和科研基地10个。在他的推动下平度市樱桃西红柿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和品种引领区。
身体不适,他不顾危险,主动请缨,把满腔热血献给三农事业
由于长期劳累工作,他经常出现胸闷、胸疼现象,2018年1月和2019年8月,他在青岛做了两次心脏介入手术,每次住院治疗期间还时刻挂念着单位的各项工作。第一次手术出院后,他主持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及《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的关键阶段,当时他的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不顾家人和同志们的劝阻,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成功完成了项目验收工作。2018年初春,为做好园艺场种植户搬迁工作,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他又主动请缨到一线,顶着寒风、低温,二十多个昼夜吃住在山上,圆满完成了任务,彰显了大爱无私的情怀。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陶跃顺对贫困户下“绣花”功夫,对扶贫难题敢“啃硬骨头”。他主动对接乡镇,帮助种植蔬菜的贫困户,进行入户技术指导,还自掏腰包慰问贫困户,帮助留守儿童,老百姓越来越信任这位陶主任,经常有事无事地叫他去家里坐坐,拉拉家常,谈谈种植上的事。回忆起第一次到贫困户家的经历,陶跃顺憨厚地笑了起来,笑容的背后深藏着他对老乡全心全意地付出和关怀。
关键时刻,他心有大爱,冲锋在前,确保蔬菜后方补给援助武汉一线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蔬菜销路难,种植遇难题,陶跃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正月初二一大早,他便开始了解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情况,那段时间封村封路,技术指导上不去,农户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滞销......
既不聚集,又要确保技术服务及时到位,解决农产品滞销,他就想到利用信息网络手段,组织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服务微信群,积极组织市蔬菜站、果树站、农技站及18处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55名农技人员,76个蔬菜种植大户、生产基地、生产园区,同时邀请青岛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科院等多名专家教授进群,每天及时在群里发布蔬菜生产技术、蔬菜产销及需求情况等信息,并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主动与商务局等部门对接协调,为种植基地提供青岛地区阳光采购单位名单和需求方名单,认真做好蔬菜产销对接工作,畅通农产品收购、销售和运输渠道。疫情期间,陶跃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亲自深入到全市200余个蔬菜大棚、56个蔬菜园区和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达300余人次,帮助相关企业、基地销售各种蔬菜达2000多吨,其中支援武汉的蔬菜达800多吨,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陶跃顺的工作信条只有一句:“农技推广无小事”。看似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与信念。回望来路,二十八年如一日,他用真心倾听农民和土地的声音,将一腔赤诚倾洒在广袤的田野;铿锵前行,他初心依旧,将继续用坚守和奉献践行“三农人”一生的使命与责任,为全市农业产业振兴、农民发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创伟业、再立新功。
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出身的农家娃,十年寒窗苦读,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他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28个春秋坚守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最好的青春年华回报给养育他的这片热土,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无悔而壮丽的人生篇章。
陶跃顺,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平度市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连续多年获市政府嘉奖,并记三等功3次,荣获平度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及青岛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0余次;获评青岛市第六批优秀乡山东省镇农业技术人员、第七届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最美基层农技员称号。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获得青岛市新技术推广和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多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 10 篇,发表论著《盆栽葡萄与标准化生产》一书;他主持申报的仁兆蒜薹、仁兆圆葱分别于2010年、2011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定;获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产品16个;“仁兆大蒜”、“沽河牌”蔬菜分别获青岛名特优农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二十八年,他全心奉献,心系三农,把根深深扎进热爱的土地
从青葱到不惑,转瞬二十八个年头。他由一个阳刚帅气的小伙儿变成了稳重、憨厚、睿智的农业专家。“有事儿找老陶”、“不明白问老陶”,“老陶”——成了同事和乡亲们眼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全科医师”。
陶跃顺1992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蔬菜之乡”仁兆农技站工作,一干就是22年。参加工作后,他为了掌握农技推广第一手资料,一个人带着干粮,冒着烈日,骑着一辆大28自行车,跑遍了乡镇的所有村庄,还骑车到邻镇、邻市学习蔬菜栽培技术,然后把所学专业知识和农户的种植经验有机结合,再面对面、手把手把技术传授给菜农。在他的带动和推广下,一个默默无闻的蔬菜生产小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胶东蔬菜生产重镇。每个村庄的蔬菜面积是多少,有什么品种,产量多少,地头批发价多少,蔬菜得了什么病,怎么治,他一口就能说出来,当时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一口清”。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陶跃顺很快便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几十年的传统种植习惯,百姓累还不赚钱,怎样让父老乡亲致富,怎么改变观念?”陶跃顺一直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掌握市场定价权、增加农民收入、畅通销售渠道的重要因素,如何让菜农认可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为此,陶跃顺没少费心思,在工作中他主动与种植大户、基地、园区、农业企业对接,建立样板田、示范点,通过现场观摩、田间培训等形式拉近与百姓的距离,集成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蔬菜绿色防控、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等一批新技术,让农民朋友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他在对蒜薹收购客商回访中了解到,当地蒜薹收获时传统的捆绑习惯(俗称系梢)易导致蒜薹加工费工费时费力增加成本,同时损坏薹帽不易储存,客商对此有意见,严重影响大蒜产业发展。2012年,在陶跃顺的倡导下,全市10万亩蒜农开始打破传统习惯,蒜薹由系梢变捆把,仅此一项习惯改变,使蒜薹的收购价格每斤至少增加了2毛钱收入,每年增加社会效益达2000多万元。
因工作表现优异,2013年陶跃顺被调到市农业局工作,参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改革试点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难点工作,工作启动以来,他积极参与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试点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期间,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00多家;完成1445个村的土地确权颁证;规划建设了50万亩高标准农田;办理了青岛市第一张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为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实现破冰;组织实施了青岛市首家省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在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绩效评价会议上获得了前五的好成绩,同时吸引全国10余个示范区前来平度参观学习。
在承担全市园区建设和蔬菜技术推广工作中,他积极探索“田园场”建设机制创新,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32个,建设总面积99475亩,完成上级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培育发展青岛市重点园区18个,市级重点园区10个,建立专家工作站和科研基地10个。在他的推动下平度市樱桃西红柿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和品种引领区。
身体不适,他不顾危险,主动请缨,把满腔热血献给三农事业
由于长期劳累工作,他经常出现胸闷、胸疼现象,2018年1月和2019年8月,他在青岛做了两次心脏介入手术,每次住院治疗期间还时刻挂念着单位的各项工作。第一次手术出院后,他主持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及《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的关键阶段,当时他的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不顾家人和同志们的劝阻,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成功完成了项目验收工作。2018年初春,为做好园艺场种植户搬迁工作,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他又主动请缨到一线,顶着寒风、低温,二十多个昼夜吃住在山上,圆满完成了任务,彰显了大爱无私的情怀。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陶跃顺对贫困户下“绣花”功夫,对扶贫难题敢“啃硬骨头”。他主动对接乡镇,帮助种植蔬菜的贫困户,进行入户技术指导,还自掏腰包慰问贫困户,帮助留守儿童,老百姓越来越信任这位陶主任,经常有事无事地叫他去家里坐坐,拉拉家常,谈谈种植上的事。回忆起第一次到贫困户家的经历,陶跃顺憨厚地笑了起来,笑容的背后深藏着他对老乡全心全意地付出和关怀。
关键时刻,他心有大爱,冲锋在前,确保蔬菜后方补给援助武汉一线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蔬菜销路难,种植遇难题,陶跃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正月初二一大早,他便开始了解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情况,那段时间封村封路,技术指导上不去,农户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滞销......
既不聚集,又要确保技术服务及时到位,解决农产品滞销,他就想到利用信息网络手段,组织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服务微信群,积极组织市蔬菜站、果树站、农技站及18处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55名农技人员,76个蔬菜种植大户、生产基地、生产园区,同时邀请青岛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科院等多名专家教授进群,每天及时在群里发布蔬菜生产技术、蔬菜产销及需求情况等信息,并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主动与商务局等部门对接协调,为种植基地提供青岛地区阳光采购单位名单和需求方名单,认真做好蔬菜产销对接工作,畅通农产品收购、销售和运输渠道。疫情期间,陶跃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亲自深入到全市200余个蔬菜大棚、56个蔬菜园区和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达300余人次,帮助相关企业、基地销售各种蔬菜达2000多吨,其中支援武汉的蔬菜达800多吨,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陶跃顺的工作信条只有一句:“农技推广无小事”。看似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与信念。回望来路,二十八年如一日,他用真心倾听农民和土地的声音,将一腔赤诚倾洒在广袤的田野;铿锵前行,他初心依旧,将继续用坚守和奉献践行“三农人”一生的使命与责任,为全市农业产业振兴、农民发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创伟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