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情况汇报
2022-05-09 16:33:23 | 镇平农技中心
镇平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我县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今年已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10%,严重地块达20-50%。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一、症状与危害: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主要为害小麦的茎基部,茎基部叶鞘受害后颜色渐变为暗褐色,无云纹状病斑;随病程发展,小麦茎基部节间受侵染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茎秆易折断。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最早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小麦茎基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由零星病株,扩展为成片发病,再扩展为连片发病。小麦茎基腐病侵染小麦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还会造成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二、我县发生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有以下情况发生比较严重: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气候因素有关。气温反反复复,高温伴随降雨,麦田湿度大,干湿交替,都有利于茎基腐 病发生。根据我们调查以下情况也发病较高。
1、不拌种。小麦不拌种,自我抵抗力弱。
2、播量大、群体大。田间密度、湿度偏大,不通风、透光不好的田块。
3、单一用肥。不重视有机肥施用,连年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用肥比较单一,缺乏磷钾肥和微量元素,氮肥过多、锌等微量元素不足的麦田发病重,
4、没有深耕:旋耕,耕层浅,窍空不实,容易造成播种过深。
5、品种抗性:品种抗性低,如温麦系列、中麦578等。
6、地势和土质:一般粘土地、地势低洼地、排水不良地发病严重,有机质低的岗坡地、砂土地,且在地头处较多,拖拉机转弯的地方较多。土壤出现酸化、板结等现象使小麦生长产生严重不良;
7、秸秆还田:秸杆直接还田,加深菌源在土壤中的积累,造成土传病害不断加重,都会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8、返青期不用药。或用药不对路,用水量少,或飞防的田块。
三、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重点要落实预防措施,抓好栽培防病、药剂“一拌一喷”等关键环节,控制病菌前期侵染,降低后期发病程度。具体防治技术方案如下。
1、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措施,适合我县品种抗性较好的品种有郑麦系列、百农207、泛麦8号、开麦18、平安11,兰考198等。
2、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
3、适当深翻。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秸秆尽量打碎腐熟还田,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25-30厘米左右,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每隔3年深翻一次。
4、控制播深播量。播量应控制在25斤以内。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
5、精耕细管。土地深翻后,耙细整平。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天气干旱有利于发病或加重病情,田间管理中需注意及时浇水。播后镇压或者苗期镇压。
6、增施有机肥或者生物有机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降低病原基数。
7、做好种子处理 。秋季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发病的关键。可结合小麦其他病害的预防,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氨基寡糖素、氟唑菌酰胺等成份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如采用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吡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处理小麦种子。
8、加强返青期施药预防 。在小麦返青早期施药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可结合小麦纹枯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可选用含有戊唑醇百菌清、戊唑咪鲜胺、肟菌脂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甲霜.恶霉灵、氟唑菌酰羟胺、嘧菌酯等成份单用或者复配喷雾,在预防返青期纹枯病、白粉病等的同时,可起到兼防茎基腐病的效果。同时,施药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每亩喷水量30公斤,重点喷小麦茎基部,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做法和经验:我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想念集团的基地中麦578大面积发生。但经我们指导的大部分种植大户小麦没有出现病害或者很轻,主要是做好了前期的种子包衣、增施有机肥、春季用药的一系列工作。侯集袁营姜波和宋营刘豪同样也种植了中麦578,没有出现茎基腐病。周围农户户在他们的影响下,也采取了相同措施,及时准确用药,发病很轻。
天顺农业合作社,200亩低洼田,播种晚,出苗差,基本苗7万头,发病比较严重。2月12日对发病麦田,用戊唑.咪鲜胺+甲霜.恶霉灵+枯草芽孢杆菌+生根剂+腐殖酸进行两次防治,第二次防治间隔10天,现在田间没有病害,产量预测433公斤。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我县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今年已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10%,严重地块达20-50%。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一、症状与危害: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主要为害小麦的茎基部,茎基部叶鞘受害后颜色渐变为暗褐色,无云纹状病斑;随病程发展,小麦茎基部节间受侵染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茎秆易折断。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最早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小麦茎基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由零星病株,扩展为成片发病,再扩展为连片发病。小麦茎基腐病侵染小麦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还会造成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二、我县发生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有以下情况发生比较严重: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气候因素有关。气温反反复复,高温伴随降雨,麦田湿度大,干湿交替,都有利于茎基腐 病发生。根据我们调查以下情况也发病较高。
1、不拌种。小麦不拌种,自我抵抗力弱。
2、播量大、群体大。田间密度、湿度偏大,不通风、透光不好的田块。
3、单一用肥。不重视有机肥施用,连年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用肥比较单一,缺乏磷钾肥和微量元素,氮肥过多、锌等微量元素不足的麦田发病重,
4、没有深耕:旋耕,耕层浅,窍空不实,容易造成播种过深。
5、品种抗性:品种抗性低,如温麦系列、中麦578等。
6、地势和土质:一般粘土地、地势低洼地、排水不良地发病严重,有机质低的岗坡地、砂土地,且在地头处较多,拖拉机转弯的地方较多。土壤出现酸化、板结等现象使小麦生长产生严重不良;
7、秸秆还田:秸杆直接还田,加深菌源在土壤中的积累,造成土传病害不断加重,都会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8、返青期不用药。或用药不对路,用水量少,或飞防的田块。
三、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重点要落实预防措施,抓好栽培防病、药剂“一拌一喷”等关键环节,控制病菌前期侵染,降低后期发病程度。具体防治技术方案如下。
1、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措施,适合我县品种抗性较好的品种有郑麦系列、百农207、泛麦8号、开麦18、平安11,兰考198等。
2、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
3、适当深翻。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秸秆尽量打碎腐熟还田,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25-30厘米左右,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每隔3年深翻一次。
4、控制播深播量。播量应控制在25斤以内。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
5、精耕细管。土地深翻后,耙细整平。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天气干旱有利于发病或加重病情,田间管理中需注意及时浇水。播后镇压或者苗期镇压。
6、增施有机肥或者生物有机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降低病原基数。
7、做好种子处理 。秋季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发病的关键。可结合小麦其他病害的预防,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氨基寡糖素、氟唑菌酰胺等成份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如采用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吡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处理小麦种子。
8、加强返青期施药预防 。在小麦返青早期施药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可结合小麦纹枯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可选用含有戊唑醇百菌清、戊唑咪鲜胺、肟菌脂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甲霜.恶霉灵、氟唑菌酰羟胺、嘧菌酯等成份单用或者复配喷雾,在预防返青期纹枯病、白粉病等的同时,可起到兼防茎基腐病的效果。同时,施药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每亩喷水量30公斤,重点喷小麦茎基部,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做法和经验:我县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想念集团的基地中麦578大面积发生。但经我们指导的大部分种植大户小麦没有出现病害或者很轻,主要是做好了前期的种子包衣、增施有机肥、春季用药的一系列工作。侯集袁营姜波和宋营刘豪同样也种植了中麦578,没有出现茎基腐病。周围农户户在他们的影响下,也采取了相同措施,及时准确用药,发病很轻。
天顺农业合作社,200亩低洼田,播种晚,出苗差,基本苗7万头,发病比较严重。2月12日对发病麦田,用戊唑.咪鲜胺+甲霜.恶霉灵+枯草芽孢杆菌+生根剂+腐殖酸进行两次防治,第二次防治间隔10天,现在田间没有病害,产量预测433公斤。
编 辑:侯宏 审 核:张立军
电 话:0377-65928126 邮 箱:zptf369@126.com
电 话:0377-65928126 邮 箱:zptf3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