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内乡县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措施

2021-02-22 16:55:56 |  内乡县农技中心

    针对内乡县当前小麦苗情、土壤墒情、病虫发生情况等特点,提出了“科学抗旱,控旺促弱,培壮稳长”为主攻目标的春季麦田管理关键技术措施。
一、分类指导,科学抗旱。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各地旱情,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时因苗落实好抗旱保苗措施。要广辟水源,及时浇好返青起身水,确保小麦正常生长。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要采取镇压划锄等农艺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对三类麦田,以促为主,返青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胺,有条件的地方,可撒施腐熟的农家肥,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对二类麦田,可在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提高分蘖成大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对一类麦田,根据地力水平,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保苗稳健生长,促穗大粒多;对旺长麦田,除在返青期采取碾压或深中耕断根等措施外,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于冬前过旺,返青期有脱肥症状的麦田,可在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防止旺苗转弱;对优质专用小麦田块,要根据苗情落实好强筋小麦前氮后移、弱筋小麦减氮增磷等关键技术。
二、中耕镇压,提温保墒。
中耕可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镇压可粉碎坷垃,弥合裂缝,踏实土壤,延缓土壤水分散失,提墒保墒。适时对麦田普遍中耕,对个别播种偏早,群体过大、长势偏旺的麦田,可采取深中耕重镇压方式,抑制地上部分过快生长,防止后期倒伏。对生长正常或偏弱麦田,可采取不伤根系为准的适当浅中耕镇压,以促进大分蘖的形成。对坷垃较大、翘空不实或土壤塇松麦田及旱地麦田,及早镇压。
三、抓住关键,科学防控。
我县小麦生长中后期,往往病虫害发生较重,要以“条锈病、赤霉病、麦蜘蛛、麦蚜”等为防控重点,加强病虫监测,开展科学防控。
一是密切监控小麦条锈病。要继续全面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切实抓好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防治,对发病中心及时封锁控制,并根据病情发展情况,组织开展区域性统防统治,严防大面积扩展流行。
二是科学化除和病虫早控。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是春季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早春化除是防治春季麦田杂草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地草情、草相等实际情况,科学开展杂草防除。同时,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黄花叶病等土传病害进行早期控制,并注意挑治麦蚜、麦蜘蛛,压低虫源基数。病虫草害防治应注意选择好对路药剂,把握好用药量和用药时间,提高防效,防止产生药害。
三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我县是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为此,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科学研判,及早准备,主动出击,实施全生育期综合防治,确保防在发生流行之前。一要加强栽培管理。落实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合理群体,防止中后期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同时,要通畅田间沟渠,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要主动全面预防。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全面喷药预防,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若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降低病害发生流行风险。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隔5~7天需再防治1次。三要选好对路药剂和器械。推荐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要尽量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自主飞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同时,应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四要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各地要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作用,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集中统一防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四是适时要做好“一喷三防”。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等多种病虫危害,达到一喷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