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代智慧生态农业
2022-09-05 10:02:53 | 南阳市农技站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探索出一条农业综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等三位院士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经验与问题以及研判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30年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选择。南阳是农业大市,应学习借鉴,为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作出积极贡献,因此,现编发《聚焦现代智慧生态农业》以供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前“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农业农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质量安全的压力始终存在。规模化的养殖业在扩张同时,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种植业小农户和规模化生产将长期并存,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难度很大;农业生产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农业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体系、支撑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体系依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美关系面临脱钩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强等。
二、国际农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融入并引领农业变革。国际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过程,现在已进入了智慧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阶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先后推动提高生产力、增强适应性和发挥农业多功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生态农业(Agroecology)与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计划。
与此同时,主要发达国家也在加快布局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美国 在大田农业的智慧化方面持续领先,多数农田借助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流程的智能决策,并在《2030年美国食品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中把传感器、基因编辑、精准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欧盟国家 正在逐步实现农业的“生态有序化”,以严格标准控制农产品生产,出台了《农业信息化战略研究议程》。
德国 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收割工程全面自动化,荷兰在土地约束下发展了以花卉业和蔬菜业为主的温室“工厂化农业”,在专业化、自动化、机械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日本 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通过专业分工、智慧化管理和品牌营销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商品率,并于2015年启动了基于智能机械+IT的“下一代农林水产业创造技术”。
三、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在:
一是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全面完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
二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得到有效实施,保证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发展进入了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时期。
三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实现突破,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多功能农业等多种模式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进入了智能化与社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时期。
四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生态安全备受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业发展进入以循环、多样、高效、永续为主要特征,经济、生态、文化多功能耦合的绿色发展时期。
四、未来3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国情和农情决定了不可能照搬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近年来,为实现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并生态、农民富且体面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愿景,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从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提出现代生物农业、从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发展的角度提出高效生态农业、从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智慧农业等农业发展理念与实践方式,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确保我国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道路,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李文华、赵春江领衔开展的中国智慧生态农业相关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了未来30年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是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研究认为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即强化生态理念和智慧手段,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装备技术应用,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高度吻合,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作为我国未来30年基本方略。
四、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就是通过先进的科技与生产方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与效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产前生产资料科学衔接、产中生产要素精准配置、产后产品供需完美对接,通过生产系统物质系统循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聚焦“智慧、生态、现代”三个关键词,是以生态为主线,以智慧为手段,突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它是通过先进的多领域的科技与生产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与效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产前生产资料科学衔接、产中生产要素精准配置、产后产品供需完美对接,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物质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功能持续提升,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协同共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耦合发展,现代化、智慧化和生态化融合和效率、效益和效果并举的农业发展基本方略。
系统观、整体观是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最大的特点,它不强调某一农艺措施,而是重视农业系统的结构调整;不强调单一技术,而是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从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达到良性循环、整体优化的目的。它的核心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可持续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五、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至2050年,确保谷物自给率达到85%以上,其中口粮自给率达到95%以上。二是实现高效绿色高值农业与永续发展目标。至2050年,绿色、安全、营养型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永续发展格局。
六、关于南阳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思考
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是三位院士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经验与问题以及研判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的智慧结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选择。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效绿色高值与永续发展,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南阳作为农业大市,应强化生态理念和智慧手段,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装备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等大力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及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建议如下:
( 一)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应先开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工程,“由点及面”推动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以县域为单位可积极探索实施的具体方案和保障措施,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模式等。“十四五”期间构建可复制模式并开始推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
(二)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
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构建支撑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体系,建议在科研院所的学科体系设置上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及关键瓶颈技术研发投入;大幅提升生物育种与关键基因发掘、智能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创制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把握竞争主动权。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应构建新时代农业人才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倡导“将论文写到大地上”的理念,培育一批跨学科、复合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强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技能人才支持;应启动高等院校农业教育提升、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高素质农村经营与管理人才等工程,尽早建成能有效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培育与管理体系。
(三)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和构建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应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首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发展三产贯通、城乡融合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要大力构建现代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以农机智能装备服务、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服务、农业产销体系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让农户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红利的同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四)大力发展种养循环模式及规范管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南阳是畜牧业大市,畜牧业产值连续多年占全省产值的十分之一以上,占全国1%以上。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围绕养殖、生态环保、无害化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产业,谋划布局和引入项目,实现畜禽粪有机肥资源化有效利用,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得到提高。下步应继续在种植和养殖规模较大的农场,规范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推进种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有机肥加工利用,应用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猪沼粮(菜、果、林) 等循环技术模式。在条件适宜的农场,推广“小麦+”“玉米+”等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充分发挥各要素生态功能,实现产业相互融合、内部系统物质多级循环的生态格局,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场及种植业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组织执法人员对畜禽废弃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监管,要求养殖企业按照规定收集、存放、加工废弃物,按处理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如实记录,建立相关制度及台账。执法人员重点检查畜禽企业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无害化处理制度落实情况、被委托企业无害化处理资质以及是否有委托协议和交接记录台账等情况,对于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限期改正等。
(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应集成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碳汇与碳排放涉农数据采集与整合分析关键技术,制定农业大数据标准,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监测平台,为政府管理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农民信息服务、居民放心消费等提供科技支撑。信息技术可以给机器赋能,让机器更加智能化,还可以增强人的智慧。智能化的装备可以强化工具手段,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应建设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智能装备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装备体系,实现“机器换人”。
聚焦现代智慧生态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前“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农业农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质量安全的压力始终存在。规模化的养殖业在扩张同时,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种植业小农户和规模化生产将长期并存,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难度很大;农业生产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农业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体系、支撑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体系依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美关系面临脱钩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强等。
二、国际农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融入并引领农业变革。国际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过程,现在已进入了智慧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阶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先后推动提高生产力、增强适应性和发挥农业多功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生态农业(Agroecology)与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计划。
与此同时,主要发达国家也在加快布局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美国 在大田农业的智慧化方面持续领先,多数农田借助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流程的智能决策,并在《2030年美国食品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中把传感器、基因编辑、精准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欧盟国家 正在逐步实现农业的“生态有序化”,以严格标准控制农产品生产,出台了《农业信息化战略研究议程》。
德国 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收割工程全面自动化,荷兰在土地约束下发展了以花卉业和蔬菜业为主的温室“工厂化农业”,在专业化、自动化、机械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日本 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通过专业分工、智慧化管理和品牌营销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商品率,并于2015年启动了基于智能机械+IT的“下一代农林水产业创造技术”。
三、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在:
一是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全面完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
二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得到有效实施,保证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发展进入了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时期。
三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实现突破,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多功能农业等多种模式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进入了智能化与社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时期。
四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生态安全备受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业发展进入以循环、多样、高效、永续为主要特征,经济、生态、文化多功能耦合的绿色发展时期。
四、未来3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国情和农情决定了不可能照搬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近年来,为实现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并生态、农民富且体面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愿景,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从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提出现代生物农业、从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发展的角度提出高效生态农业、从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智慧农业等农业发展理念与实践方式,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确保我国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道路,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李文华、赵春江领衔开展的中国智慧生态农业相关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了未来30年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是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研究认为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即强化生态理念和智慧手段,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装备技术应用,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高度吻合,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作为我国未来30年基本方略。
四、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就是通过先进的科技与生产方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与效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产前生产资料科学衔接、产中生产要素精准配置、产后产品供需完美对接,通过生产系统物质系统循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聚焦“智慧、生态、现代”三个关键词,是以生态为主线,以智慧为手段,突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它是通过先进的多领域的科技与生产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与效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产前生产资料科学衔接、产中生产要素精准配置、产后产品供需完美对接,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物质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功能持续提升,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协同共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耦合发展,现代化、智慧化和生态化融合和效率、效益和效果并举的农业发展基本方略。
系统观、整体观是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最大的特点,它不强调某一农艺措施,而是重视农业系统的结构调整;不强调单一技术,而是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从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达到良性循环、整体优化的目的。它的核心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可持续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五、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至2050年,确保谷物自给率达到85%以上,其中口粮自给率达到95%以上。二是实现高效绿色高值农业与永续发展目标。至2050年,绿色、安全、营养型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永续发展格局。
六、关于南阳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思考
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是三位院士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经验与问题以及研判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的智慧结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选择。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效绿色高值与永续发展,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南阳作为农业大市,应强化生态理念和智慧手段,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装备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等大力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及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建议如下:
( 一)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应先开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工程,“由点及面”推动现代智慧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以县域为单位可积极探索实施的具体方案和保障措施,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模式等。“十四五”期间构建可复制模式并开始推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
(二)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
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构建支撑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体系,建议在科研院所的学科体系设置上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及关键瓶颈技术研发投入;大幅提升生物育种与关键基因发掘、智能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创制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把握竞争主动权。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应构建新时代农业人才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倡导“将论文写到大地上”的理念,培育一批跨学科、复合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强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技能人才支持;应启动高等院校农业教育提升、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高素质农村经营与管理人才等工程,尽早建成能有效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培育与管理体系。
(三)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和构建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应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首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发展三产贯通、城乡融合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要大力构建现代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以农机智能装备服务、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服务、农业产销体系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让农户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红利的同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四)大力发展种养循环模式及规范管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南阳是畜牧业大市,畜牧业产值连续多年占全省产值的十分之一以上,占全国1%以上。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围绕养殖、生态环保、无害化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产业,谋划布局和引入项目,实现畜禽粪有机肥资源化有效利用,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得到提高。下步应继续在种植和养殖规模较大的农场,规范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推进种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有机肥加工利用,应用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猪沼粮(菜、果、林) 等循环技术模式。在条件适宜的农场,推广“小麦+”“玉米+”等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充分发挥各要素生态功能,实现产业相互融合、内部系统物质多级循环的生态格局,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场及种植业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组织执法人员对畜禽废弃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监管,要求养殖企业按照规定收集、存放、加工废弃物,按处理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如实记录,建立相关制度及台账。执法人员重点检查畜禽企业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无害化处理制度落实情况、被委托企业无害化处理资质以及是否有委托协议和交接记录台账等情况,对于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限期改正等。
(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应集成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碳汇与碳排放涉农数据采集与整合分析关键技术,制定农业大数据标准,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监测平台,为政府管理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农民信息服务、居民放心消费等提供科技支撑。信息技术可以给机器赋能,让机器更加智能化,还可以增强人的智慧。智能化的装备可以强化工具手段,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应建设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智能装备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装备体系,实现“机器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