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2021年秋作物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2021-07-21 15:17:48 | 

     今年我市秋作物播种较常年推迟7天左右,但由于底墒充足、温度适宜,基本实现了一播全苗和壮苗早发。据市农技站7月13日至14日对全市秋作物苗情调查来看,目前我市夏玉米处在喇叭口期、大豆处于分枝期、夏花生处于盛花期、水稻处于分蘖期,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当前,全市土壤墒情充足,秋作物长势健壮,丰产架子较好。但自7月15日以来,我市出现多次强降雨天气,造成田间湿度过大,给秋作物产量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及时做好防涝除渍、控旺防倒、水肥管理和病虫防治等为主的秋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防涝除渍。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7月份降雨量将达到250~300毫米,可能造成局部地区洪涝灾害。玉米拔节以后若旬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或者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总降水量超过200毫米,就会发生渍涝灾害;拔节期积水5天以上,抽雄期积水7天以上,夏玉米基本绝收。红薯遇雨涝天气可引起茎叶徒长和养分分配失调导致减产。花生遇阴雨天气易导致荚果空果、秕果、烂果增多。因此要保证三沟畅通,若田间有积水,要及时清沟理墒,抢排明水,防止渍害发生;由于土壤水分饱和,在排除田间明水的同时,更应沥去田间渍水,防止产生“哑巴涝”。
   (二)控旺防倒。在玉米可见叶7~11片之间,喷施乙烯利或安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株高,优化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针对雨水偏多,特别是大豆旺长结荚过少的情况和夏花生地上部分生长过旺,影响开花坐果的问题,采用叶面喷施含有营养元素的调节剂进行化学调控。红薯高水肥地块、氮素使用量过多或雨水较多容易引起旺长,要坚持提蔓、不翻秧、不摘叶,降低土壤湿度,拉断不定根;也可在封垄后,亩用15%多效唑50~70克,加水50公斤喷洒1~2次,控制茎叶后期疯长。玉米发生倒伏后造成株相互叠压间,自然恢复困难,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人工扶起并浅培土,降低产量损失;一般在倒伏发生后的1~2天内突击扶起,一旦植株弯曲向上生长就不能再扶。
    (三)合理追肥。强降雨过后,玉米脱肥地块可在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也可喷施黄腐酸类等生长促进剂,增强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玉米生长;
齐穗后,喷施叶面肥(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清水50公斤)1~2次,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对于花生长势较差或有早衰迹象的田块,从结荚后期开始,喷施1~2%的尿素水溶液和2~3%的过磷酸钙水溶液2~3次,每隔7~10天喷施一次保持叶片活力,增加花生荚果饱满度。大豆花荚期叶面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促进开花结荚,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生长中后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喷施芸苔素内酯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加粒重;红薯进入薯块膨大期后需肥量大,对长势弱或有早衰趋势的田块进行根外追施磷钾肥或叶面喷施0.5%的尿素溶液。
   (四)防病治虫。玉米重点抓好玉米螟、三代粘虫和草地贪夜蛾等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可用康宽、虫酰肼或阿维菌素等药剂在玉米喇叭口期喷雾防治,也可采用辛硫磷颗粒剂加细沙5千克丢心防治玉米螟;降雨过多容易造成部分玉米品种褐斑病和锈病流行,可在发病始盛期用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加入天丰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进行喷雾防治。防治大豆造桥虫、豆天蛾和食心虫可用5%甲维盐每亩10~40毫升稀释喷雾,豆荚螟用4.5%高氯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防治。花生根腐病可用乙蒜素1000倍+恶霉灵3000倍进行灌根,白绢病发病初期用噻呋酰胺或吡唑醚菌酯喷淋花生茎基部,青枯病在发病初期用20% 噻菌铜悬浮剂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喷雾。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可选用30%苯醚甲·丙环唑、24%噻呋酰胺、75% 肟菌·戊唑醇或20%井岗霉素喷雾防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l0毫升/亩或2%阿维菌素150毫升/亩防治。红薯天蛾、斜纹夜蛾、潜叶蛾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15毫升兑水30公斤交替喷雾使用,防止害虫产生抗性。    
   (五)防灾减灾。当前我市正处在涝、旱、风、雹等极端天气高发期,给秋作物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要密切关注天 气变化,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加强灾情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灾害发生后要第一时间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灾情动态,适时指导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开展田间管理和生产自救,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全力夺取今年秋粮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