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镇平县2023年春节后麦田普遍发黄原因 分析报告

2023-02-16 08:29:22 |  镇平农技中心

    镇平县今年小麦种植面积82万亩,由于播种基础较好,全县一、二类麦田面积占90%。旺长田和三类田分别占7.5%和2.5%,苗情形势好于任何年份。但近段时间我们在进行田间调查时发现,我县麦田普遍出现了麦苗发黄的现象。


     结合气候因素和生产情况综合研判,分析原因如下:
   (一)低温冻害导致小麦发黄。去年10月8日我县进入小麦适播期以后,日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2℃左右,再加上前期土壤墒情较好,小麦生育进程加快,2022年10月10日-15日适期早播的小麦,大部分出现了旺长现象,10月16-25日播种的小麦也因前期地上部分生长旺盛,叶片披长,细胞组织较嫩,结构疏松、含水量高,根系较常年同期减少1-3条。造成地上地下生长不协调,头重脚轻,抗冻能力下降。所以当2022年12月20日遇到-2℃的急剧降温天气后,2022年10月25日前播种的小麦出现了叶尖冻死干枯的现象,形成一级冻害。冻害主要发生在播种早、土壤窍孔不实、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不规范、春性或半冬偏春性品种麦田,小苗、弱苗、病苗麦田,播种越早的麦苗干尖现象越严重,土壤塇松,跑风漏风,播后又没有镇压的麦田,秸秆还田不规范的麦田麦苗发黄现象也严重。
(二)除草剂药害造成麦苗发黄
麦田化学除草剂在我县应用普遍,应用时间长,所以出现了杂草抗药性逐渐增强,防治难度加大,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用药量逐渐加大。生产厂家为了保证效果,对抗杂草抗药性,多种药剂进行复配,一些复配型除草剂成为市场主流。唑草酮作为有奇效的复配剂,成为复配除草剂中的主要成分,复配剂虽然扩大了除草范围,提高了除草效果。但相应的也增加了除草剂药害风险。目前我县应用面积最大的是含有唑草酮的除草剂,防治节节麦、多花黑麦草、雀麦使用的是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啶磺草胺等药剂。特别是唑草酮与乳油制剂混配后,甲基二磺隆使用不当后极易出现除草剂药害。
除草剂使用技术性强,要求适宜的用药剂量和充足的用水量,需要二次稀释,充分混匀,均匀喷打,不重喷,不漏喷。但农户在使用除草剂时,因杂草的抗性增强及杂草种类的增加,出现了恐草症,不能按照说明书要求用药,随意加大用药量,草多重喷,草少轻喷,该打一亩的只打半亩,需要兑水30公斤以上的只兑水15公斤,使用药浓度成倍增加,自然导致药量大药害重。根据调查使用无人机飞防、植保机喷药的药害较轻,人工使用喷雾器喷药的,由于掺加了人为因素,草多的地方重点喷,出现了麦苗点片发黄的情况。使用除草剂之后又遇到剧烈降温,药害与低温冻害协同叠加,小麦发黄尤为严重,甚至出现干枯死亡现象。
除以上两个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原因造成小麦苗黄:
(三)小麦耕层浅、整地质量差造成黄苗。我县旋耕面积较大,部分麦田耕层不足15厘米,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供肥能力不足,小麦根系下扎困难,长势弱,出现黄苗,再加上整地质量差,土壤塇松,窍孔不实,麦苗根部与土壤未能紧密结合,根系发育不全,还出现了黄苗吊死现象。
(四)播种密度过大,不均匀出现黄苗。小麦播种早、播量大的田块,特别是地横头和重播处,形成疙瘩苗,因个体发育不良,出现黄苗。
(五)播种过深,形成黄苗。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为3-5厘米,如果超过了5厘米,那么出的苗长势弱、黄、分蘖率偏少。
(六)秸秆还田量大,氮素肥料不足的田块出现黄苗。玉米秸秆在腐烂的过程当中,会吸收相当多的氮元素与小麦争养分,因而氮素供应不足的田块,会出现缺氮老叶发黄现象。
(七)越冬期干旱造成麦苗发黄。11月5号至2023年1月12日,无有效降雨,我县岗坡丘陵区和沙质土壤,一些窍孔不实的砂姜黑土。因水分流失快。表现为缺水,出现了黄苗。干旱又造成麦圆蜘蛛发生较重,使麦苗成块或成片受损,叶片黄中带红色;
(八)田间湿度过大造成苗黄。浇水过量,导致小麦田地势低洼处积水,根系生长不良,小麦苗生长缓慢,不匀称,麦苗根系变成黄褐色或黑色,地上幼叶逐渐转黄。
(九)小麦土传病害造成麦苗发黄,小麦受到纹枯病、茎基腐病、土传花叶病毒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菌危害后,小麦的根系吸收肥水的能力降低,向上传导的茎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养分输送困难,也造成了小麦叶片发黄。